翥云小讲堂| 追溯娄塘古镇的文化历史

翥云小讲堂| 追溯娄塘古镇的文化历史

据明万历《嘉定县志·市镇》载,娄塘河本是一条古老的河名,西起盐铁塘,东至娄塘,后接蒲华塘,镇“因水而名”,“里人王璇所创,其地四面方广各三里”。明洪武二年(1369)这里正式命名为“娄塘市”,始有娄塘之称。永乐年间邑人王璿在当地开设商铺,农业,手工业和商业都开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, 从明代陈述的《娄塘晓市》 诗中则能 反映了当时娄塘的繁荣景象。

晓星残月入娄东,坐贾行商处处通。

灯影乱明河影外,市声遥隔水声中。

鱼盐近海人皆利,粟帛依时价亦同。

自古四民安一业,莫教趋竞背王风。

娄塘“西大石桥”

娄塘除了古色古香的风貌外,民间流传有:“娄塘街,条条歪,七曲八弯,十七八个大井塘”的谚语,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特色,外人初进娄塘镇,由于道路多且没有规则,转来转去会迷失方向。

娄塘纪念坊

娄塘是明代崇祯周皇后的故里,在明亡清兴的历史大变动时期,以身殉国。据清康熙《嘉定县志·帝后》记载:“明怀宗烈皇帝后周氏,邑之娄塘人。父奎,字云路,爵‘嘉定伯’。其子数人,皆得膴仕。甲申三月十九日,闯贼陷京城,后死之。”

明代正德年间,娄塘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、天文学家和占卜大师马轼,此人智慧超群,是一个传奇人物。曾任钦天监刻漏博士,又是宫廷画家,他的画在当时已十分名贵,“虽朝之贵显欲求之,有不可得者。”马轼教子有方,儿子马愈就是娄塘的首位进士。

马愈的《暑气帖》

印有模住宅

清代康熙年间,虞山派大画家吴历曾在娄塘传播天主教,所建“伯多禄堂” ,至今保存完好,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。

娄塘天主堂

明代的娄塘,除了稻、麦等粮食作物外,还有棉花、白蚕豆等经济作物已经十分著名,以后又成为优质大蒜的产区,因此在镇上形成了粮食、经济作物的加工集散中心。明代嘉靖、万历年间,娄塘出产的斜纹布非常精美,“经直纬错,织成水纹胜子,望之如绒” (清·陈曦编《娄塘志·物产》)。

娄塘是美食之乡,娄塘镇的餐饮业特别发达,菜肴、点心丰富多彩,味道鲜美。全盛时期镇上有十个饭店,十个茶馆,十个茶食小吃铺,十个肉庄。故有“食娄塘”的美称。

娄塘曾饱受战火动乱之害。1932年“一·二八”及1937年“八·一三” 的两次淞沪抗战,都对娄塘造成了严重的破坏。嘉定沦陷后,以王波、谭继诚为首的知识青年,组成“娄塘游击队”,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。

谭继诚

娄塘印象

徐征伟供图

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,仿佛将嘉定人的思念拉回到了那个年代,简单而朴实。

从明代娄塘建镇以来600多年,行政建置上长期属于苏州府、平江府的嘉定县管辖,姑苏文化影响较为深厚。古镇格局河街相随,民居院落连绵,呈现出典型江南水乡的风貌。2005年,娄塘镇被上海市规划局列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

娄塘镇保护区内留存有娄塘纪念坊、天主堂、印家住宅、春蔼堂等历史建筑,其中天主堂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之一。

文章部分来源:嘉定博物馆、网络整编

文字供稿:陶继明

供图:徐征伟

内容编辑:cici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